当前位置: 首页 > 技能在线 >

北京人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受教吧您呐!

2017-10-12 11:03   浏览数: 次   来源:网络
  在北京,我们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美国式自由,
 
  只知道天黑了,和小伙伴儿在胡同玩儿弹球儿,
 
  我妈会隔着整条胡同喊我回家吃饭,
 
  在北京,我们小时候经历过中国式宠爱,
 
  更留下了很多老一辈儿人的规矩。
 
  小时候,最动听的一句话:别拦着,给孩子的!
 
  最悲剧的一句话:来,妈先帮你存着!
 
  每到春节到能听到这两句话,
 
  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压岁钱总被我妈收着?
 
  长大后才明白:因为家长怕我们乱花钱。
 
  是的。在北京,节省不浪费是一种美德,一种规矩。
 
  在北京,打小儿我们的第一堂课就是规矩。
 
  北京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意识,如果出去被人说:
 
  这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家长没教好!
 
  听到这些,那真是比打脸还难受。
 
  在北京
 
  爸妈从小告诉我:见面叫人,这是规矩。
 
  北京孩子小就被家长灌输这么一理念,见面叫人!
 
  尤其是遇到长辈,咱小辈儿必须先开口打招呼。
 
  一句“您吃了吗?”这种礼貌是打小儿养成的,
 
  亲切、自然,街坊四邻的关系多么融洽。
 
  在北京
 
  爸妈从小告诉我:对长辈说“您”,这是习惯。
 
  在北京,“您”是一种敬语,一种礼貌。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许跟长辈你我他仨,显得没大没小,缺家教。
 
  北京孩子打小儿被教育,对长辈,必须说“您”。
 
  听到“您”的称呼,心里热乎、亲切、舒坦,这是一种尊重。
 
  在北京
 
  爸妈从小告诉我:一声“师傅”,这是尊称。
 
  在北京,无论男女老少,有事想问要喊师傅。
 
  比如打听道儿,您要说:“师傅,请问这个地方怎么走?”
 
  北京人找人帮个忙什么的特别忌讳用“喂”,
 
  谁要是找我问路说“喂”,就算知道我也不告诉他。
 
  在北京
 
  爸妈从小告诉我:在外面要谦让,别惹事。
 
  不知道北京孩子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
 
  但凡小时候在外面打了架,惹了事,爸妈一准儿说我。
 
  甭管我的错还是对方的错,
 
  耳朵一提拉,揪着回家就是一顿臭骂。
 
  北京家长不护短儿,对孩子的教育大大方方,
 
  坦荡做人,厚道待事,这是规矩。
 
  在北京
 
  爸妈从小告诉我:饭桌上,要有规矩。
 
  吃饭时,老人如果没有动碗筷,晚辈是不能动碗筷的。
 
  饭桌上不能吧唧嘴,在饭桌上吧唧嘴是被人嫌弃的。
 
  用筷子夹菜,只能夹盘子表面上的菜,不能用筷子翻来翻去。
 
  吃完饭,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剩饭,浪费可耻。
 
  没有规矩不行!
 
  在北京,无论生在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
 
  爸妈从小告诉我的规矩太多太多,
 
  而我们这一代对下一代一样要按“新规矩”
 
  让他们也记住了下面的话!
 
  ▼▼▼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约人要提前一天说,这样对方能提前安排好其他事儿。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不要在座位上面抖腿!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在地铁上,不要一个人靠着扶栏,别人会没地方扶。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别人在休息的时候,要懂得安静二字。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咳嗽打喷嚏时,请及时用手捂住。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借钱及时还!还不了请及时打招呼,让对方知道你没忘记。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看电影请保持安静,别踢前面人的椅子。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饭桌上即使偏爱哪道菜,也不要一直只吃那道菜。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在公共场合看视频,玩游戏等请戴上耳机!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别人在输密码时,请自觉走开或将脸转向另一侧。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有人夹菜时,请不要转桌。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排队的时候,扎马尾的女同志不要来回甩头。
 
  在北京,爸妈从小告诉我:
 
  聚会的时候,请不要自顾自低头玩手机。
 
  北京的规矩还有很多,作为北京人,咱的老规矩不能丢!
 
  这些规矩透着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和谐美好,这也是老北京的为人之道!
 
  仔细想想,咱北京人一直都在延伸着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小的家庭氛围,也是父母那一辈儿的人带给我们的经历积累。回首往事,童年虽早已过去,但至今仍然记得那些打小儿学来的规矩。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专业人才储备网络教育平台”  了解详情:http://rencaiku.bcj.gov.cn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

 

(责任编辑:专业人才)

 

 

上一篇:教育孩子,最忌讳什么?

下一篇:关注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需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有利于建立安全型依恋

在线客服

信息联络

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五:9:00-18:00

联系方式

邮箱:lianluoyuan@rencaiku.org.cn

咨询电话:010-53357815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