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23日18:46:00
阅览量: 47
进入新时代,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教授的回信,言犹在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文件,为学校美育搭建了“四梁八柱”制度体系。2019年,教育部要开展落实美育备忘录“回头看”,督促各地做好工作。
做好美育工作,关键在课程和相应的保障制度。本版刊发文章,提出新时代大美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建议,敬请关注。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34年前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首唱。2017年杭州G20峰会《最忆是杭州》的西湖交响音乐晚会上,歌唱家廖昌永再次面向世界高歌,国人和世界华人心潮澎湃。2019年春节前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校园及全国多个地区民间场地的快闪演出,高校师生和过路市民自发加入,深情合唱。如今在学校机关、大街小巷、旅游胜地等,总能听到这首旋律。一首专业曲目,几十年后普及全中国,汇成人民大众激情高歌的洪流,这是为什么?是大家突然心血来潮,或都成了歌唱家?
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70年艰苦奋斗,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进入了伟大的新时代,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浸透身体和灵魂的自豪而美好的感受,唤起人们满怀真情和激情去歌唱与建设美丽中国,去创造美好生活和一切美好事物。而这就是,新时代美育要提高学生和全民“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根本主旨与真谛所在。
美育进入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力倡美育,指出美育是人格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各育的“津梁”和“神经系”,提出美、美感和美育具有丰富精神、超越个人功利得失、陶养高尚性灵等价值,“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指出不同于专业教育的面向人人的“普及的美育”,除有“专属美育的课程,是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外,“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且从胎教、幼教、基础教育到大学专门教育及至老年教育等,贯穿人的一生。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倡导美育。他不仅肯定了美育强大的育人功能,强调要坚持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等。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美育承载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等责任与重大使命。
美,是和谐,是整体中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的有机匹配关系,且令人感到身心愉悦,激励人去追求、去创造创新的那些事物。以美的事物作为内容,以审美活动作为方法,实现学校美育目标包括新时代美育目标的教育活动,就称为美育。凡是合乎这一美和美育本质的,能在本质意义上强力推进和拓展的美育,包括新时代的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等,都属于美育范畴。
紧抓艺术课程让美育落地生根
课程是用知识内容铺设的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的“跑道”,如有学者所说,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以及校内外一切影响学习成长的教育因素的总和。而美育课程,就是用美和审美知识铺设的实现美育目标的“跑道”。
艺术是表达美的最典型方式,因此艺术课程也必然是美育的主要渠道。面向全体普通学生、承担美育功能的艺术教育,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显然有不同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以,后者称为艺术教育,前者就应该称为艺术美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美育,必须首先有坚实落地生根的核心和主线,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学校艺术课程体系或艺术美育课程体系(图1)。
上述新时代面向全体普通学生的艺术美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要开齐、开足的音乐、美术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则必须开好音乐、美术课程。此外,有必要增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使各类艺术课程形成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跨界艺术鉴赏能力;结合学校条件和特色开设各种艺术选修课程,如舞蹈、戏剧、书法、民间艺术等,通过艺术兴趣小组的训练活动,使学生尽可能获得1—2项艺术表现技能,如表演、器乐、书法、工艺设计等。而所有这些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因此也都必须遵循美育规律,按照美育目标,致力于改进美育教学的探索。
为了确保艺术课程实施,国家和教育部多次发文敦促学时学分制度落地。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857—1047课时)的9%—11%,普通高中艺术类必修课程有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中等职业教育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必修课程不少于72课时。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了这一要求。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学时和学分就是美育实施的制度保障。否则,加强美育恐怕依旧是一纸空文。
同时,因为美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艺术美,还有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人生美与生活美等。能在美育大概念下推行艺术课程,已经是新时代美育的一大进步。然而,新时代美育显然还有,且必须有更开阔的课程空间。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办《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目前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在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设置和保障学时学分落地的同时,已经开设了各种各样富有创新性的美育课程,使得新时代美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我们把这种以艺术课程为核心,同时远远超越艺术课程的美育课程体系,称为大美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大美育课程体系
大美育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学前美育和中小学美育两种模式。
学前美育包括了胎教和0—6岁幼儿的美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独特的天然兴趣,是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不可或缺的发展目标。仅就3—6岁的幼儿园教育来看,传统幼儿园教育与中小学一样也是分科课程,有体育、常识(含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社会常识主要是品德教育内容)、语言、算术、美术、音乐等科目。通过多年综合改革,目前打破分科局面,实施综合教育的观念已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幼儿园都在积极开展和探索综合化的学前活动课程。但是以什么方式将原各科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却有不同思路和做法。
其中,以“美”为视点,对幼儿园原六门分科课程,以及所有保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有机整合起来的幼儿园大美育课程(图2),将原六科整合并重构成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四大板块,再辐射幼儿园的艺术兴趣活动、自然和社会观察活动、艺体兴趣活动、科技兴趣活动、游戏活动、家园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文化和美化建设等有机联系的大综合课程。能使儿童在多样、立体和丰富的美感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爱的教育、体的健美、智的启迪,对美好事物形成好奇、认识、向往的基本取向,进而形成健康愉悦、喜于交流、乐于助人的品格以及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趣味与行为,也促进学前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的实现。这一课程体系也可称为学前大美育课程或学前“审美·综合”活动。
中小学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却被长期忽略。很多地方和学校将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程完全等同于美育课程,而音乐、美术又上成了简单的唱歌和绘画技法训练课,或成为某些想走升学捷径者的功利手段。美育课程就这样被技术训练消解,美育也就成了基础教育的短板。整合中小学办学及影响学生发展的所有学校因素,和目前各级各类中小学美育方方面面的课程实践,可概括为大美育五圈课程模式(图3)。
第一圈层——2+n艺术美育课程。如前所述,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首先必须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音乐和美术两门课程。因为条件限制,暂时还不能开设更多美育课程的学校,可以先从开好这两门艺术课程及其审美化教学改革开始。目前已经有学校增加了更多或“n门”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例如公共艺术与审美综合课,以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鉴赏能力。有相当多的学校开设了各种类型的艺术兴趣和训练课程,以完成国家和教育部提出的每位学生应该掌握1—2项艺术技能的目标。同时,也有学校为有艺术特殊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较高水平的艺术训练机会。这些也都是落实“改进学校美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区域。
第二圈层——学科美育课程。也称学科渗透美育课程。语文、品德、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课程等,本来就蕴含着美的因素,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提炼学科审美内容,创建学科审美方法,培养学科审美素养等,是这类美育课程的独特目标和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审美激发学科学习兴趣和学科想象力,促进学科感性与理性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等,有助于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难点是各科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提高学科审美素养,才可能胜任目前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第三圈层——活动美育课程。班队与大型文艺活动等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要按国办《意见》的要求,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
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要大力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民族地区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外艺术活动。为此,要开拓更广阔的美育社会资源与活动空间,如自然山水、博物馆、美术展、剧院、古镇名胜等,构建与之相关的美育大课堂、大教学、大实践活动平台。
第四圈层——潜在美育课程。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旗校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和管理建设等潜在因素的课程化和美化。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
第五圈层——综合美育课程。目前已开展的有综合美育实践活动、“审美·综合”、文理艺大综合美育等课程,它集中系统地传授美的基本知识,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等)、艺术美(各类艺术)、科技美(各领域科学理论、符号、公式、实验)等及其鉴赏方法,以培养学生跨学科鉴赏各种美以及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该课程是中小学最简要、包容性最大的美育课程,或可作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化的实验课程来开设。
高教职教大美育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有了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包括职高和高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上,与普通高校有相似之处,只是理论知识相对较弱,有更明确的职业导向。与普通高校和职高、高职等的培养目标呼应,可以创建高教职教通用的大美育课程五圈课程体系(图4)。
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教职教五圈课程的目标、内容和门类,与中小学大美育五圈课程相比,有同更有异。两者最显著的不同是,高教职教大美育课程有专业审美教育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中添加专业审美的目标和内容。在高校实施的艺术选修(必选)课程和综合课程,也都应该尽可能与专业课程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圈层——公共艺术选修课。教育部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这是一个范围很宽的选修课程群,比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艺术音乐、美术+艺术选修即“2+n”课程有更大的自由度、广度和深度。目前诸多大学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等选修课程,还提供了若干艺术技能课以满足非艺术专业但有艺术特长学生的需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艺术鉴赏和技法训练课程,不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重复或者更多一点内容,而应该尽量紧扣提高大学生或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以及专业特点,充分发挥辅助专业发展的功能。
第二圈层——专业美育课程。也称专业审美课程或专业审美渗透课程等,包括各专业审美课程的创建,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审美化改进。如目前已有大学开设的自然科学审美、科学与审美、桥梁美学、医学美育、教师美育、数字化审美文化、人工智能与审美等课程和专题讲座等。高校、高职院校和职高各个专业的知识、思维、方法等,都包含着特殊的审美知识和专业审美素养培养目标。专业美育课程也是培养热爱专业、激发专业创新内驱力、助力专业创新力形成的重要举措。
第三圈层——社团活动美育课程。深刻挖掘各类社团活动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业余生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自主而自由地发展个性,不少高校已经实现了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并纳入了学分制轨道。也有高校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学院和美育研究中心等,借助社团联合举办“美育节”。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桂子山美育节”、武汉纺织大学的“成才美育节”、西南大学的“美育季”等,以自己的特色积极推进美育活动开展。
第四圈层——潜在美育课程。包括了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规、历史馆藏、校园环境、教学大楼和教室的文化与美化、制度建设与管理美化,形成全校师生与管理者共同追求美、硬件与软件共同表达美、全校协力创造美的育人氛围。
第五圈层——美育综合课程。有的大学开设的是大学美育、高校美育、“审美·跨界”、审美与人生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学科、多专业跨界思维能力,鉴赏和创新能力,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皆具有高度综合跨界性,只是综合或跨界领域有所不同。
高校以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校美育的高深知识就是通过无处不在的美,揭示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实现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万事万物和人自身的理想。这是大学美育应该系统培养的高级审美观念、高级审美认知与美感以及审美智慧。因此高校应该按照国办《意见》更加关注和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促进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已规定,修满2个学分方能毕业。严格说,高校的各类美育课程,无论必修、必选还是选修,都应该纳入学分体系,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仅仅2个学分,与美育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专业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中的作用相比,是严重失调的。今天,至少应该设6—8个左右学分。艺术必选2个学分,综合美育课程2个学分,美育活动课程2个学分,专业美育课程2个学分。或者在各专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要求有10%左右的分数,用以评价其专业审美素质水平等。
高校大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等,以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美育课程建设及各项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社会美育开展。
社会美育让人人学会欣赏和创造美好生活
新时代的美育,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丰富、精准扶贫、提高全民物质生活水平以外,还需要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对于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认知,提高幸福感,让人民过上物质和精神双饱满的美好生活。对全民进行如何积极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就是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拓展学校美育、整合社会媒体和各种社会文化资源,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事业。
社会美育可以有如下广义的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绘制和鉴赏中国发展美好蓝图的媒体栏目课程、文体艺场馆美育课程、民政社团美育课程(职后夜校、老年大学、养老院等)、家庭美育课程(家庭主妇审美修养、夫妻子女互动欣赏、家政修养和礼仪等)、美丽乡村建设课程(回归自然、复兴乡镇活力,兴办景观农业等)、美丽中国建设课程(城乡统筹、更新城市面貌、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等)、人类命运共同体课程(“一带一路”文化交融之美、与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等)以及各行各业的审美文化建设课程等。
美育课程具有高度综合性
美和美育本身具有高度综合性。从学前接触各种美的现象和体验美的愉悦,到小学认识各种美及掌握欣赏美的方法,到中学理解和体验各种美的风格与复杂性,到大学掌握美的本质与规律,理解“美无处不在”的深刻,到职后以各种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去创造和体验人生的美好,形成积极的宇宙世界观,积极的国家、社会、职业、个人价值观,这样的美育系统效应,决不是学校某个学科、几门课程就能够拼凑起来的。它是一切学科领域和现象所蕴含的美有机交融所辐射出的能量。它向学生提供的每一个审美视点,如色彩、造型、材质、节奏、旋律、和声、平衡、动感、优美、壮美、悲剧、喜剧等,皆为自然和谐、社会和谐、艺术和谐、科技和谐、生命和谐的建构,都向学生提供了一个个观察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审美窗口、显微镜、望远镜,从这里看出去、延伸出去,就能看到比这个点广阔得多的美的世界,建构一个新颖的,拥有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和谐美好的世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赞科夫说,“美能唤起人们的善良情感,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新时代的大美育课程体系,更应该是这样的心灵体操,它立体、丰富,充分彰显和辐射出积极精神能量,激发师生和国民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并积极践行、奋力创新。
这种大美育观念和美育课程的多样整合建设,在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在学科之间高度综合化、互渗性日渐凸显的今天和未来,必将成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和改进美育教学的一大趋势。从哲学高度来看,如有学者所言,美学就是未来的教育学。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学校美育搭建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国家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联动,一定会实现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从宏大的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教育工程,到日常微小的“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每道辙”,都是值得我们用全身心去感受、鉴赏和建设的,都深情连接着“我亲爱的祖国”,都属于值得我们用全身心去热爱和拥抱的美丽而伟大的新时代。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多种多样且系统的美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
(责任编辑:cbppc.bcj)
版权所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
中央事业单位代码:121000004000191651
地址: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技术支持:国培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2006944号-22